玖玖幼激情视频,亚州激情一二三免费现频,亚洲天堂喷水,欧美日韩国产一级片在线免费观看

24小時咨詢熱線:0755-26567373 / 13691710821 / 13922811897 / 15539086575 / 13427366193
新聞資訊 / NEWS
實驗室認證認可
當前位置: 首頁 >新聞資訊

檢驗檢測認證產業期待破繭而出

時間:2015-07-22 10:44:07    作者:admin    查看次數:1114
  日前,上海市閘北區獲準創建國家首個公共檢驗檢測服務平臺示范區,對于一個被最新定義的“產業”而言,這無疑是“投石問路”的戰略性一步。這個沒有先例的平臺,不僅要讓集聚在此的企業形成產業集群,更重要的是,檢驗檢測這個以往“半封閉”產業,將嘗試全面“市場化”,這需要全社會改變現有的認知與思維模式,打破以往這個行業的“條條框框”。
  在這樣的時間節點做一些深度的思考,或許才剛剛掀開了書頁的一角。6月9日是“世界認可日”,本期“文匯-復旦管理學家圓桌談”特別策劃--由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閘北區政府、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和本報共同主辦的“公信力、輻射力、驅動力、支撐力”上海檢驗檢測認證產業發展圓桌談,吸引了百余位業內人士參與。與會專家認為,檢驗檢測認證產業改革的大幕才剛剛拉開,無論對于政府、企業、平臺還是社會,都是一個機會、一個挑戰。
  話題之一社會需要一把“公平秤”與所有產業息息相關
  提問:你如何看待檢驗檢測這個產業?目前是不是處于小而亂的狀態中?
  馬海倩:不能以“小散亂”概括這個產業發展的特征。之前無論是國家也好,地方也好,都沒有將檢驗檢測認證作為一個產業來看待,也就不會有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的考慮。
  前幾年,我們院跟市質監局合作,做了一個檢驗檢測產業發展的戰略研究。我們發現,檢驗檢測產業的輻射力、涉及面非常廣,不僅它自身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產業體系,而且它與幾乎所有的產業相關。
  檢驗檢測認證行業有幾個非常重要的標志性環節,比如最基礎的是計量,重量、容量、速度、時間,都要能夠準確地測量,還有一個就是標準,任何一個產業、任何一個產品,都要有標準。它是重要的技術基礎性產業,為其他產業提供量的確定、量的統一和量的規范等服務;它還是重要的技術性服務業,通過標準化、質量提升等手段,為其他產業的升級發展、民生、貿易等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
  還有特別重要的一點,今天圓桌談上的一個重要話題--公信力,實際上我們檢測認證行業就是公信力的一個很重要的代表,整個產業鏈都在傳遞著公信力。企業本身你自己說達到了一個什么樣的質量標準,這是不夠的,必須要所有社會各界都認可這樣的標準才可以。因此,原來固化在企業內部的檢測機構、或者檢測環節,應該要把它釋放出來,也就是說,我們要推動第三方檢測市場的培育和發展。實際上,檢驗檢測服務業也是制造業產業鏈條延伸分離出來的重要的生產性服務業。
  提問:檢驗檢測產業與市場、社會發展的關系體現在哪里?
  徐朝哲:我們今天用了“檢驗檢測認證產業”這個詞,對此我個人有一個想法,就是說要把檢測認證稱之為一個產業的話,是不是應該要從一個新的高度、而不是簡單從字面上去定位?現在我們所講的檢測認證產業,不應該局限于檢測認證行業,或者局限于所謂的檢測認證服務產業。我認為,作為一個產業,除了檢驗檢測認證服務,還應該包含檢驗檢測認證標準、方法、技術的研究制定,以及檢驗檢測裝備研發、生產制造和實驗材料的研發和生產制造。只有這樣相對完整的表述,這個產業才能成其為真正意義上的高新技術產業。只有這樣的產業定位,檢驗檢測認證產業對上海科技水平的提升、先進制造業的發展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和意義才會更大。為此,我建議除了檢測認證機構外,閘北平臺示范區也能考慮引進一些這方面的研發機構和生產制造商。
  唐亞林:閘北區國家公共檢驗檢測服務平臺的創建有三個方面的引領作用,一方面的作用是發揮檢驗檢測認證產業的集聚效應,不同廠家、不同行當都開始集聚,我們要加強這些相關產業在園區的內部整合,以及上下游產業的勾連;另一方面是要發揮這個公共服務平臺獨特的創造需求、引領產業的作用。按照實有情況和發展規劃,閘北區以云計算為核心的軟件信息產業會成為區五大主導產業之一,如果將云計算等計算機產業的檢驗檢測認證標準與軟件信息產業發展有機勾連在一起,這樣就會創造一種需求,通過檢驗檢測認證標準的發展來引領到相關產業發展,從而達到產業發展的最高層次內涵。我們要看到未來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這里有很多空間,而且到目前為止還有很多空白,來不及有效規約,如果首先創造需求,釋放需求,其次引領產業發展,就有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
  還有一個方面的引領作用,就是將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建成一個呈體系化的標準化體系,然后走向“賣標準”的高級發展階段。閘北區作為我國第一個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示范區的所在地,可以通過扎實的建設,讓平臺本身也成為一個示范標準體系、參考標準體系,向全國推廣閘北區的標準和經驗,這本身也可構成一個新興戰略產業的標準體系。不僅可以向全國推廣,還可以向全世界推廣,這樣的話,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的產業空間,就被完全打開了。
  喬東:現在我們都在講,檢驗檢測機構要發展,要做大做強,都很有道理。但有些事情還是要做些反向思考,檢驗檢測做大做強,這是不是一個好的命題。我個人認為,這個命題似乎是一個比較遙遠的未來之議。從檢驗檢測認證產生的背景來看,最初是基于大家不信任而產生的,有不信任和標準的差異才有檢驗,這是在市場經濟初期不太完善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但從長遠來看,隨著市場公平度和信任度的增加,這種類型的檢驗檢測會逐步減少,檢驗檢測應更多地為新產品服務,提供技術支撐,這是檢驗檢測長遠的發展趨勢。
  建立第三方平臺是社會發展需要
  提問:為什么要把檢驗檢測服務作為一個平臺來建設?
  喬東:從企業本身來說,我們有上千萬家企業,可能其中90%以上的企業都需要將產品拿到第三方檢測機構來檢測,因為企業是搞生產的,很難在檢驗檢測這塊投入很多錢。比如說乳品行業,全國有127家企業,如果每一家企業都去建檢測機構,招聘很多檢測人員,就會有重復,假如一個機構投50萬元,100多個就是5000多萬元。因此,國家可以建一個公共服務的檢驗檢測平臺,集中為這些企業提供服務,所需投資就要省得多。從經濟層面來講、服務層面來講建平臺都有意義。
  另外,政府的監管不會使用企業內部實驗室監管,肯定還是要依靠第三方實驗室進行監管。所以,特別需要建設檢驗檢測平臺來為多元化需求提供專業化的服務,而不是每個單位各搞一套。
  提問:從產業經濟學的視角來看,你認為檢驗檢測認證產業總體上應該如何發展?
  羅云輝:實際上,檢驗檢測行業當前條塊分割、行政壁壘突出、市場化程度低的特征與早年很多領域的情況是類似的。比如規劃設計、勘探、建筑、應用性科研院所,比如各部門、各系統、各地區自辦的招待所,等等。這些先行領域的企業化改制和市場化運行的經驗啟示我們:依附于各類條、塊的檢驗檢測服務職能,應當也完全可以通過內部改革和外部市場環境的完善,實現產業化,并促進關聯產業的大發展。
  就當前仍然掛靠在各職能部門的檢驗檢測機構而言,內部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脫鉤、改制,核心是將原來的行政關系轉變為資本紐帶關系,使檢驗檢測機構成為產權關系明晰的獨立法人。外部市場環境的完善,主要是實現需求的對內開放。當前的需求相當程度上還是因條塊分割而呈碎片化的。一個統一、開放、競爭的市場環境是市場機制有效運行的必要條件。
  對于檢驗檢測行業實現國內市場的開放,我是較為樂觀的。原因在于經濟增長伴隨著的社會分工和縱向非一體化,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但同時加大了交易產品的信息不對稱,因此更加需要有市場聲譽的檢驗檢測機構為之背書,為之提供生產前、后端的技術服務。所以說,檢驗檢測機構是和生產企業共榮的,無論二者是否屬于同一地區或部門。這與工業產品外銷的情形有所不同。特別是,我國企業總體上規模較小,往往難以僅憑自身的實力為產品提供可置信的賠付機制。有聲譽、有實力的檢驗檢測企業提供的服務,實際上介入到產品的責任保障環節,為生產企業提供了一個“產品放心使用”機制,由此可協調檢驗檢測企業與外地生產企業及其關聯方的利益。事實上,發展改革研究院此前進行的調研表明,生產企業主動要求產品檢驗檢測的比例越來越高。
  當然有的地區和部門對這一點可能認識不足,或者放不下,這就要求我們從全市、全國層面來推。特別是上海本地市場不宜支離破碎,本身要打通,這有利于檢驗檢測企業在競爭中形成優勢品牌,發揮規模效應,也可為企業下一步在全國的市場開拓和國內市場一體化創造較為有利的條件。
  這同時啟示我們,平臺示范區的建設,不是說我們有了一個主題園區,通過優惠政策招到商,就算成功。如果檢驗檢測機構改制不徹底和市場分割的問題不解決,進駐園區的機構還是難以做大做強,帶動下游的功能也就不能充分發揮。
  提問:我們已有很多第三方檢測機構,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不信任,這個信任是市場發展最核心的價值。怎么看待這個行業的公信力,如果有了這么高級的戰略構想和對它賦予的遠大目標,目前的發展能夠迎接這樣的挑戰嗎?
  林鑫:從我自身來說,進入檢測這個行業時間很短,才4年,為什么會去從事檢測行業?也是從我自己的感悟當中來的,我們公司做的是橋梁建筑的檢驗檢測,這是因為我們碰到很多問題,都是老百姓關心的、意見很多的,諸如,橋梁坍塌、道路塌陷等,又比如道路鋪了又挖等問題,最終反映的都是公信力的問題。而檢驗檢測要代表的就是公信力。對于我們企業來說,要迎接挑戰,打鐵還得自身硬,要努力提高自身實力,把業務做得規范。
  話題之二示范區要充當改革“先頭兵”平臺需要制度創新
  提問:從研究者的角度來看,你認為這個平臺接下來能做的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
  馬海倩:我感覺好像三件事還不夠。從檢測認證產業發展的特征來講,有幾個方面的制度創新是非常需要的,也可以在示范區里先行先試。
  第一個就是市場準入制度的完善。這個市場準入制度應該是公平的、開放的,閘北的平臺示范區不應該只有對外開放、外資準入制度這一塊,更應該包含市場的開放。無論是國有的、外資的,還是民營的,都有統一的規則,統一的準入門檻。而從目前發展來看,我們所說的檢測認證產業,檢測認證市場,這個產業和市場還沒有完全成熟,還面臨著很多改革任務,包括部門資源的分割等。這需要很多資源的整合。從全國來講,這個產業還有比較明顯的地域分割,很多機構想獲得更大的發展很難,比如在上海的機構到外面拓展業務,也面臨著一些壁壘和限制,這是第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準入制度的完善,市場準入開放了之后應該有一系列的管理配套。
  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制度和第三個制度。
  第二個制度就是行政管理制度,檢測認證產業領域以前行政色彩比較濃厚。因為市場不完善,大家還是比較傾向于相信國家,相信政府的公信力。這里說的行政管理制度就是基于市場準入制度的完善所需要建立起來的一系列行政管理制度規范,比如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在檢測認證方面到底有哪些審批,可以列出一個權力清單。我看了市質監局去年做的關于檢驗檢測方面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調研報告,里面提到目前檢驗檢測方面共有34項審批項目,涉及16個管理部門,而且這些不同審批事項的技術要求類似,造成社會成本增加。所以,我想能不能建立統一的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制度。這需要在未來平臺創建以及產業發展改革過程中不斷完善,不是一下可以建立起來,希望市場主體、各方機構共同參與、發展完善。
  第三件事就是監管和審查制度的完善,這也是在市場準入之后的重要環節,可以對接自貿區的一些理念。市場的發展固然非常重要,政府的作為也不可或缺,特別是市場的開放對政府的監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把企業放進來并不是說不管了,要有一個事中事后的綜合監管,但不要多重的檢查,是不是可以探索一個綜合監管模式?這些都是可以來進行研究的,包括一些檢測領域的風險評估、防控、安全審查機制等。
  提問:對于首個檢驗檢測平臺落戶在閘北,閘北身上多了責任,在把這么多企業和機構集聚在一個區域的同時,也給政府監管帶來了一系列的風險和難題,你認為他們意識到這個了嗎?
  馬海倩:這是雙向的。一方面,這個平臺有產業集聚的功能,可以形成產業集聚的高地;另一方面,產業來了以后,為了規范這些產業,為這些產業提供更好的制度環境,實際上也給政府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平臺也要承擔制度創新的重要功能。
  改革重點是突破門檻
  提問:你認為閘北檢測檢驗平臺示范區的改革重點是什么?
  徐朝哲:作為行業協會的代表,我對檢測認證機構的訴求了解得還是比較多的。要講現在閘北示范區改革的重點是什么?我認為,應該以需求為導向,有關檢測認證機構最迫切希望改革的東西,就是改革的重點;廣大機構對什么問題最關切、訴求最強烈,就要率先從這些方面進行改革。
  比如機構資質的認定、認可問題,還有從業人員的資格認定、認可問題,總的來說現在有些門檻還是太高,而且有些條件和要求也未必有道理。舉個例子,要開展一項新的認證項目,規定企業必須要有多少有資格的從業人員才可以,這未必科學,比如規定必須有10個人,9個人難道就不行嗎?或許是因為倡導要做大做強,是為了防止“小、散、亂”,但小也未必就是散、就是亂,小而專、小而精甚至小而強的例子也有不少,像這種規定我覺得就是沒有必要的,或許讓市場來說話會更好。還比如人員的管理,由于需要集中統一培訓、考試和發證,這給機構和人員帶來很多麻煩和困難,我認為在統一人員執業資格標準的前提下,人員的評價工作完全可以交由各地方的行業協會承擔,這樣會給機構和從業人員大大減負。我覺得,在很多方面上海還是做得比較好的,也有了一些實際的、改革的措施,但步子還可以再大一點,比如對必須存在的機構、人員資質、資格認定、認可,是否政府只需制定標準、評定和評價規范,而具體評價工作完全可以交由行業協會去做,而不必都由政府大包大攬。
  唐亞林:經濟發展的活力在市場,市場發展的活力要看民營企業。要讓市場和民營企業去發現活力源和著力點,這樣的社會才會有美好的期待,也才是值得期待的。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劃定權力邊界,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加強監管。從檢驗檢測認證產業來看,改革的重點要放在打造檢驗檢測認證產業的公信力,要從標準上嚴格控制,一旦有企業做假就要有嚴厲的處罰跟上,確保這一新興產業及其行業協會的建設,從一開始就步入正軌,在實踐中不走樣。
  提問:只有競爭才能讓這個行業獲得良性發展,政府怎么保持良性競爭環境,你覺得這個平臺該做什么?
  林鑫:在政策上可以有一些突破,形成倒逼機制。政府要把市場規范做好,這樣所有的企業都會很歡迎的。同時,我覺得應該有個公平的市場環境。
  我們公司已經有企業在示范區里了。去年收購的一家原來的國有企業,就落戶在區內,所以對這個平臺我們的期望是很高的,希望在中國能建立一個大的檢測檢驗產業,夢想中國人也有自己的像SGS這樣的國際大公司。人總得有夢想,我們需要設定一個目標,才能為之而不懈努力。認證檢測這個行業歷史悠久,國際上大的檢驗檢測機構差不多有兩百年歷史了。和國內外的著名檢測公司相比,我們這個企業只能算是一個“嬰兒級”的企業。但我們看好這個行業,特別是最近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從戰略上給了這個產業一個很高的定位。因此,希望這個示范區能給我們企業提供更多的機會,也希望通過閘北這個平臺把這個產業做起來。
  話題之三讓各路人馬平等“下海游泳”國字號“轉身”勢在必行
  提問:可以預見,接下來我們認證檢測行業會有一個巨大的變革,2.6萬多家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中,不少是事業單位,他們將面臨向企業單位的轉型,如何看待?
  喬東:關于整合檢驗機構的實施意見中提出了改革的三個方向,一個是政企分開,一個是事企分開,一個是管辦分離。我還是舉一個上海的例子,上海現在獲得資質認定的檢驗檢測機構有600家左右,其中國有機構360多家,外資檢驗檢測認證機構40家左右,但在盈利能力方面,國字號明顯低于外資。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現在的機構還不轉身,那么,今后的發展將面臨大的挑戰。
  全國那么多檢驗檢測機構中,大部分都是國字頭的,但兩家上市的都是民營的。比如華測,上市后發展很快,把很多國字號遠遠甩到后面去了,它是靠什么?華測的創始人原來是搞認證的,對檢測行業不太熟悉,幾個人拿出一筆錢來成立一個機構,市場化運作,現在已能拿到美國、歐洲的訂單。但反過來,我們國字頭的檢驗機構從建國開始就有了,由于體制機制的原因,到現在還是發展不快。
  羅云輝:我想得放到國家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來看待這樣一個行業組織形態和相關主體的定位轉變。我國多年來經濟增長速度很快,現在工業年產值已達22萬億了,居世界第一。但經濟增長對出口的依賴度較大,這也引致了很多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反彈,加大了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同時也是近年來通貨膨脹的一個誘因。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又絕非免費午餐。為此,尋求增長的內需支持,是我國面臨的一項重大而長遠的課題。
  為什么內需不夠大呢?一個原因是我們很多出口部門是訂單工業,做加工貿易。加工貿易不是不好,但客觀上造成的一個結果是,產業鏈中除加工生產之外的生產性服務環節,都隨著產品出口,主要落在以跨國公司為組織載體的外方,這其中當然也包括部分檢驗檢測服務。由此我們看到,即便是作為中國最大經濟中心城市的上海,與世界上很多大城市相比,服務業的比重明顯偏低。不僅服務業產出較低直接拉低了內需在總需求中的比例,更重要的是,服務業相對滯后會抑制工業、農業的生產。我們國內很多企業生產產品容易,但要把它變為銷售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內需不容易,因為要有可靠的質量信息保障和技術服務支撐。如果檢驗檢測產業發展得好,就能促進國內市場交易,進而促進生產,拉動內需。檢驗檢測服務發達的話,很多產業的生產環節就可以在企業間切分得更細,使產業鏈上的每家企業聚焦于更小范圍的工序,實現規模生產和分工深化帶來的效率提升。這本身對應了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形態的深化。國際貿易給我們的啟示很清楚:總體上產業發展的趨勢不是垂直一體化,而是縱向分割,同時伴隨著比例越來越高的中間品貿易。
  所以說,國家經濟轉型必然要求更加突出內需和結構升級,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是實現這一轉型的重要環節。檢驗檢測產業的市場化具有緊迫性,是大局中的一環。2011年底,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高技術服務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特別提到重點推進包括檢驗檢測等8個行業加快發展,其來有自。
  至于所涉個人,我想從根本來講,個人利益與機構、行業的發展是一致的。蛋糕大了,帕累托改進相對容易實現。
  提問: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市場,但目前的現狀是正在成長的國內企業將面對國際大機構進行競爭,這個時候,市場一旦打開,會不會國內企業在市場“游泳”時還沒呼口氣就下沉了?
  唐亞林:我看了一下《關于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實施意見》這個文件,這個改革方案要求做好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部門和系統內整合、跨部門跨行業整合以及跨地區整合工作,而且基本上要求在2015年底前完成轉企改制與整合工作。雖然經過這么多年的累積,龐大的機構、龐大的人員、龐大的技術與品牌沉淀,而且社會民眾對政府公營機構有一種心理認同,但一下子簡單地走向市場,并不那么容易,而且也不利于推動檢驗檢測認證高技術服務業的做強做大,我有點擔心。
  我認為可以考慮采取分頭走的辦法:一個是對原有的檢驗檢測認證國有事業單位要進行性質劃分與功能定位,對于公益性的機構還是要采取逐步“斷奶”的方法,在逐步“斷奶”的時候還要“扶上馬,走一程”。另一個是對于民營企業,要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F在各地都在搞各種發展基金,實行政府購買服務,我們可以采取這種“四兩撥千斤”的方式,鼓勵你做,允許你進入,同時加強監管。
  提問:今后市場會被發展更成熟的外資企業蠶食掉嗎?
  羅云輝:我國加入WTO之前,國內輿論對于市場開放后,產業被外資企業主導的顧慮很重。13年過去了,我們幾乎所有的產業都比以前發展得要好,中國是“入世”最大受益國之一。因此,從經驗看,不必擔心國內市場被外資蠶食。
  中國有龐大、完備的工業生產體系,有全球第二大總產出作為基礎,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應該有近水樓臺的優勢。退一步,如果我們不進行改革和公平、統一市場環境的營造,檢驗檢測機構發展不起來,那才會真正擔心市場被外資所蠶食。
  喬東:從整個國家層面提出來很多目標,到2015年的時候是想在國內培育一批強大的機構,到2020年的時候想有一批在國際上有影響的檢驗檢測機構。從目前來講,我們國家還沒有一個在國際上知名的機構。一些國際上大的檢驗機構都有上百年的歷史,這個確實需要我們反思。我們國家檢驗檢測機構從屬于行業和部門。初期的行業和部門管理制度下生了很多“兒子”,“兒子”生了很多“孫子”,但都是“小兒子”“小孫子”,根本沒法和大的機構比。
  舉個例子,1998年我去澳大利亞學習了幾個月,該國總共有第三方檢測機構近3000家。近期我和澳大利亞實驗室認可部門的負責人交流,提起當年他們的將近3000家機構,現在過了16年,機構數量是不是增加了不少?回答卻讓我意外,澳大利亞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規模發展的速度很快,但到目前為止,數量仍舊是3000多家。我看了一下我們國內,10多年數量多了好幾千家。那么,這里面最大的問題是什么,設機構、批機構、建機構時有沒有分析市場?很多機構你把錢給它了,它把地和房買了,后面卻沒生意。因為養著,也不怕,但下一步就不能再養了。
  民營企業如何“四兩撥千斤”
  提問:從辦企業的角度來講,在這個行業內,你最需要的是什么?
  林鑫:對于民企來說,我們最擔心的是,企業投入這么多錢進去,有規范怎么執行?在我們企業與別人競爭時,碰到很多問題,有的壓價,壓得很低,怎么辦?我們無法承受,但很多機構設立以后沒錢賺也不怕,因為有國家養著。我們還特別怕政府部門來抽查,因為萬一這個企業檢查出問題,我們這家企業就趴下來了。我們始終有這樣的危機意識,繃緊要做好企業這根弦。如今,國家給了我們民營企業很多機會,目前上海的市場環境還是不錯的,這樣我們也就能安心開拓市場。
  同時,民營企業還有的困惑是人才,這個行業中不少是事業單位,我們要人才,他舍不得事業單位編制,我們很難招人。一方面我們想投入想發展,另一方面卻在人才方面尚未擺脫在外資高薪和國資地位的夾縫中生存的狀態。
  提問:這些國字頭的市場檢驗檢測機構進入市場,進得來嗎?會給市場帶來怎樣的變化?
  林鑫:坦白地說,我覺得他們優勢比我們大,出身好,人才優勢明顯,技術儲備雄厚。但作為民企來說,我們不懼怕競爭,競爭能讓我們更強壯。我們只希望能有一個良好的、公平的競爭環境,大家共同努力,把這個產業做大。國家現在已從戰略高度重視檢驗檢測產業了,作為企業老總,我還是覺得很高興的。
  話題之四政府要成為指路“明燈”頂層設計帶來“驅動力”
  提問:怎么樣才給這個產業真正帶來驅動力,要從哪些方面著手,如何落實?
  馬海倩:這是我研究檢驗檢測產業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那么,怎樣讓市場發揮它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而且光有市場的作用還不夠,政府該怎樣更好地發揮作用,二者要有機結合。這在檢驗檢測領域也要有一個體現。
  我們最近研究自貿區的很多制度創新,我認為,檢驗檢測認證產業也特別需要通過改革,通過體制機制創新,釋放出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空間,激活產業發展的活力。檢驗檢測特別需要改革,不僅要有市場的發展和培育,更要有一個市場規則的規范,就是需要通過頂層設計完善制度框架。閘北平臺示范區,可以探索一系列的制度創新,成為完善國家檢驗檢測制度框架的重要試驗田,或者是一個先行的試點。不僅產品技術需要實驗室,產業發展環境的營造也需要“實驗室”,上海自貿區就是國家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實驗室”。
  閘北平臺示范區也應該成為一個改革的平臺,不僅對接自貿區的制度規則,更重要的是要對接自貿區的改革理念,為全國檢測認證產業的發展、制度框架的完善,發揮“制度試驗田”的作用。
  喬東:我們在考慮驅動力的時候,還是要冷靜、深度地思考所要圍繞的重點是什么,我個人的想法叫做“兩個服務一個聯系”。驅動力的來源必須是基于服務對象的需求,就像剛才講到的,指向生產力的質量保障、指向社會治理的政府需求,最基本的就是服務老百姓的權益維護。第一個服務,我們這個平臺要服務于整個的現代市場體系,就是市場需要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平臺化、驅動力都在于市場需要。第二個是服務于政府的行政職能調整,在平臺建立過程中,政府一些職責怎么通過一系列制度創新達到轉型的目標,比如機構監管,以前市場化在檢測中占的比例很小,大部分都在政府手中,目前為止檢驗檢測機構中,主體還是國有的檢驗檢測機構,占了60%左右。政府以前去監管這個、監管那個都不是太難?,F在市場體系建立了,我們這個平臺在考慮怎么把檢驗檢測市場做好的同時,還需要考慮為政府的制度建設提供怎樣的線索、可能與實證樣本,政府必須要在這個過程中改變態度、改變認識。
  最后就是強調良心。必須要把產業發展與良心產業的理念緊緊地聯系起來,而不能把驅動力和我們剛才談的公信力分開,這個聯系事關全社會誠信信用體系的建設,這樣一個全產業鏈上每個環節都承載公信力的產業,離開了“被信任”,就什么都完了。這樣一個整體上的需求,需要我們好好考慮,談論驅動力的時候,我們要關注這“兩個服務一個聯系”。
  羅云輝:這就是閘北示范區、上海市政府必須要關注的事情。脫鉤了,現在示范區不能像已有的工業園區一樣,有一個地就開始招商了,關鍵是脫鉤以后的機構,注入外部資本,變成獨立運營的法人,很重要的一點,至少上海市的市場不要支離破碎的,相互打通,這樣你的檢測品牌,規模效應,專業能力開始在全國起來了。
  檢驗檢測服務業有一個好處,可以傳遞信任、打破壁壘。盡管上海這個市場統一了,可能全國還支離破碎,生產性企業有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的檢測,企業產品要出去,無論是外省市還是境外都更容易做了。
  行業協會不能做“二政府”
  提問:目前行業協會的力量還不是很強,如果說企業有訴求,行業協會能站出來嗎,行業協會能夠統領行業,能夠制造行業標準,能夠很好與政府一起協同管理嗎?
  徐朝哲:從行業協會來說,我們也一直想在這方面做點工作,但做得很不夠。從另外的角度講,我覺得閘北示范區倒是應該抓住機構聚集的優勢,把入園的機構很好地組織起來,開展標準規范的制定,越多機構參與,制定出來的標準水平會越高,也更容易為大家所接受。順便給園區提兩點建議:一是要讓入園機構形成合力,不是入園機構能力的簡單相加,還要有增值,要實現整體功能的提升、園內機構的優勢互補、能力互補,要組織園內機構開展業務合作、技術交流等活動。認證協會下一步愿意和示范區方面一起做這方面的工作。二是園區引進實體機構數量總是有限的,要擴大園區的影響力,增強輻射力,建議在搭建實體平臺的同時,能否參照一些行業的經驗,打造一個虛擬平臺,在更大范圍開展檢測認證服務。
  我原來是體制內的人,過去和現在我都認為體制里有很多好的東西,也確有一些短處,這些短處也就是要改革的東西?,F在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為行業協會聘用的職業經理人,而不是行業的領導。至于剛剛講到今后有些政府職能可交由協會或者其他社會組織來做,我完全同意,但我認為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協會不能變成政府的“影子”、或是“二政府”。
  行業協會改革的方向是要成為為行業“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主體,只有做到這一點,將政府職能轉移給協會才有意義。否則還是做行業的“婆婆”,做政府的“影子”,簡單將政府原來的一些做法機械地移植到行業協會,改革的目的就沒達到。
  互動提問
  提問:我們上海建科院是一家百分之百的國有企業,在檢測認證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們也感覺到一種機遇和挑戰,也在做一些發展模式轉變的思考,想通過轉型做大做強。那么,面對改革,國有企業做大做強需要做哪些準備和努力?
  唐亞林:面對改革,國有企業要在檢驗檢測認證行業里做大做強,我個人感覺有五個方面相互聯系的工作要做:首先,要在政府部門指導下,做好面向未來的產業戰略規劃。第二,要加強自身內部資源的整合和橫向的聯合,在外向聯合方面要注重建立分中心和加強技術合作,這里有一個亟需改變的問題,就是要加強有關法律法規的修改工作。第三要把重點性突破和產業鏈建構相結合,尤其是在示范園區內部推動既有產業鏈與新興戰略產業鏈的連接。第四,要推動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重組,推行靈活多樣的用工制度和激勵機制。最后,要大力培養有使命感和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利用國有機構良好的信譽、強大的人力資本、先進的檢驗檢測設備、累積的行業市場,重點培育幾大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