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題目,很多運行了十幾年的實驗室也搖頭表示搞不懂。現實中,絕大多數實驗室為了避免儀器設備漏檢/漏校,會將所有能夠顯示數據的設備都送去檢定/校準,更有甚者,實驗室采購的所有設備都去檢定/校準。對此,小迪只有感嘆該實驗室實在太有錢!另外一種情形是,對于校準周期,實驗室完全“聽從”校準證書的建議,全然不顧儀器設備狀態和期間核查結果。對此,小迪也只有感嘆該實驗室花了不少冤枉錢!
那么解決以上問題的正確姿勢是什么?日前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發布的《測量設備校準周期的確定和調整方法指南》(CNAS-TRL-004:2017)給我們提供了答案。
一、哪些設備該校準?
在下列情況下,測量設備應進行校準:當測量準確度或測量不確定度影響報告結果的有效性,或為建立所報告結果的計量溯源性,要求對設備進行校準。
實驗室應至少(不限于)對以下類型的設備進行校準:?用于直接測量被測量的設備,如質量測量所用的天平;?用于修正測量值的設備,如溫度測量設備;?用于從多個量計算獲得測量結果的設備,如校準扭矩扳子檢定儀杠桿力臂長度和砝碼力值的設備。注:實驗室根據設備對檢測/校準結果不確定度的貢獻來確定是否對其進行校準,如對結果不確定度貢獻值≥10%的設備進行校準。
二、校準周期該如何確定?
設備的校準周期以及后續校準周期的調整,一般均應由實驗室(設備使用者)自己來確定,即使校準證書給出了校準周期的建議,也不宜直接采用。但設備校準周期不宜超過3年,對于校準周期較長的設備,實驗室應有充分有效技術手段(如期間核查等)作為支撐。設備后續校準周期的調整,一般應考慮以下因素:
實驗室需要或聲明的測量不確定度;?
設備超出最大允許誤差限值使用的風險;?
實驗室使用不滿足要求設備所采取糾正措施的代價;
設備的類型;?
磨損和漂移的趨勢;?
制造商的建議;?
使用的程度和頻次;?
使用的環境條件(氣候條件、振動、電離輻射等);
歷次校準結果的趨勢;?
維護和維修的歷史記錄;?
與其它參考標準或設備相互核查的頻率;?
期間核查的頻率、質量及結果;?
設備的運輸安排及風險;?
相關測量項目的質量控制情況及有效性;?
操作人員的培訓程度。
以上語言雖然有點高冷,但搞過實驗室的小伙伴應該不難理解。如果仍在迷霧中,歡迎致電小迪為您答疑解惑。